從文化部這次的《公媒法》草案中可看出部長鄭麗君上任2年多來的努力,盼能讓台灣公共媒體有機會朝華人BBC發展。(攝影/黃威彬)無論在兩岸三地或全世界,華文媒體的國際話語權與公信力一直不高,與美國CNN和英國BBC廣受尊敬的地位和影響力相去甚遠。這一方面折射長期西方霸權文化支配格局,一方面也反映兩岸三地文化軟實力之不足。華人CNN的念想亟欲扭轉此一現象的思想和行動,最早來自於香港。有華人企業家于品海在香港創辦傳訊電視網絡(Chinese Television Network Inc.),旗下擁有1994年開播的中天和大地頻道,矢志打造成為「華人CNN」。可惜,開播後數年內即因鉅額虧損而轉手,「華人CNN」的願景也從此不再有人提起。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的中國崛起之勢,中國大陸開展「文化走出去」政策越見積極,央視(第四套)中文國際頻道在全球各地陸續斬獲播出全頻或部分節目的落地權。但由於央視本身無法卸載的喉舌屬性和外宣任務,始終難以建立充分的國際話語權和公信力。今年3月21日,新華社發佈中共中央的《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》,決定將中央電視台、中央人民廣播電台、中國國際廣播電台,整合改組為中央廣播電視總台,對內保留各自原呼號,對外統稱「中國之聲」,做為由中央宣傳部領導的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,主要職責包括「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,講好中國故事」。華人BBC的倡議對照香港曾有過的雄心,以及中國大陸打造「國家隊」中央媒體整合工程,台灣也曾發出建立「華人BBC」的豪言壯語。2006年7月台灣公廣集團成立之際,時任公視董事長的陳春山即曾公開期許「公廣集團成為台灣媒體標竿、成為華人社會的BBC」。曾任第三社會黨發起人的周奕成也提出將台灣公視重新定位為「東亞BBC」、「華人BBC」的倡議,主張應「傾舉國之力壯大公媒」,將台灣公共媒體打造成「文化航空母艦」。如果打造華人CNN的任務不簡單,打造華人BBC的夢想或許更加艱難。首先,CNN主要提供專業、公正與值得信賴的新聞資訊,而BBC除了新聞資訊之外,還需提供滿足多元多樣需求的娛樂、文化、教育與創意內容,擔當英國影視文化創意產業的火車頭。其次,如果打造商業運營的CNN很困難,要想在華人社會裡打造作為公共媒體典範的BBC,幾乎等於是不可能的任務,畢竟華人社會一向唯黨國是從,或是只能商業掛帥,從不知「公共」為何物,遑論要求獨立於政治與商業力量控制之外,又要成為「被信賴的亞洲媒體品牌」和「最受國際信賴的亞洲新興公共媒體」的華人BBC?華人BBC的目標或許太過遙不可及,但「取法乎上,僅得其中」,台灣若願意以此為奮進的目標,雖然短、中期內或許難以達到,但至少可以一直在這條道路上往前邁進。再者,相對於香港和大陸,台灣除了在經費和規模上沒有優勢之外,但打造華人BBC所需要的充分新聞與創意自由,相對厚實的民主法治和公民社會基礎,在兩岸三地裡卻以台灣的相對條件最優。因此,在打造華人BBC的文化工程上,台灣不只有最好的機會,也應該有捨我其誰的使命感。可惜的是,雖然最早在十多年前就有這些具有前瞻性和進步性的觀念倡議,但由於法律基礎不完備,經費資源不到位,台灣距離這個所謂「華人BBC」的夢想,如果不是越來越遙遠,但也遲遲毫無更接近的跡象。文化部推動的公共媒體修法工程終於,直到今年9月,出現了一個契機。文化部上月公布《公共媒體法》(以下簡稱公媒法)草案,因為現行《公共電視法》(以下簡稱公視法)已不足以涵蓋台灣公共媒體今後理應承擔的「全媒體」服務,兼具公共性、產業性與國際性,整合廣播電視、國際傳播、多終端與多語種服務,扮演振興台灣影視產業的火車頭,並且提供包含串流影音在內的數位媒體服務。根據《公媒法》草案,未來財團法人公共媒體基金會除了擁有公視、華視和客家電視台之外,也將整合今年剛好屆滿90年歷史的中央廣播電台(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, RTI,以下簡稱央廣),以及已有近百年歷史的中央通訊社(Central News Agency, CNA,以下簡稱中央社)。消息一出,支持者有之,質疑或反對者有之。支持者多肯定文化部此次擘劃公共媒體集團的政策決心和方向,也同意將《公視法》修正為《公媒法》後,應有助於公共媒體平台整合,並讓原本分散的公共媒體朝向優勢互補、資源共享的方向發展,提升其公共性、產業性和國際性,除了保障兒少、弱勢群體的媒體近用權,落實文化平權和多元文化之外,也將積極透過委製、合製等手段,與台灣民間共享資源,帶動影視內容產業發展,並且設立國際頻道,提供多語種服務,與全世界分享台灣文化,從而強化台灣在國際文化傳播的軟實力。對《公媒法》草案有所質疑或反對的人,大概有四種主要的保留意見:一是認為公視小而美就好,避免變得規模太大,成為經營績效不彰的媒體巨獸;二是懷抱政黨之見,擔心民進黨政府因此而得以控制更多的媒體資源,甚至損及公共媒體應有的獨立性;三是反對央廣及(/或)中央社納入公共媒體集團;四是根本質疑或反對公共媒體這個概念/制度本身在台灣的實踐可能。這些質疑或反對的聲音,尚有待政府以坦誠開放態度面對,盡力溝通釋疑,磨合社會共識,凝聚成為打造台灣公共媒體集團更加堅強的社會支持力量。接下來,或許最令人擔心的,不是台灣缺乏肯認公共媒體價值與支持公共媒體的社會力量。比較令人擔心的是,台灣的行政院與立法院是否願意為了成全華人BBC的願景,無私地完成修法路上的最後一路。修法路上艱難的最後一哩公共電視成立20年來,曾經4度修法,但都只是修改其中一條(例如:2004年6月和2009年6月)、兩條(2001年10月)或三條(2009年12月),但除了2001年修法解除了公視經費需逐年遞減10%的緊箍咒之外,其他年度的修法大多只牽涉技術性的枝節,無助於改善公視的治理困境,也無法有效擴充規模和確保充足穩定財源。真正迫切需要的大幅度修法工程,在陳水扁與馬英九先後執政的16年間,公視主管機關新聞局轉移至文化部,但都遲遲無法完成。2011年吳敦義擔任行政院長任內,行政院曾通過《公視法》修法草案並送立法院審議;2014年江宜樺擔任行政院長任內,行政院亦曾通過新版《公視法》修法草案,而在首任文化部長龍應台積極奔走斡旋下,同年將草案送請立法院審議(同時撤回2011年已送立法院的草案版本)。不過,令人惋惜的是,這些草案的命運都很類似,最後無一例外都胎死腹中。但願這次文化部提出的修法草案不會步上前幾次修法失敗的後塵。現任文化部長鄭麗君曾經留學法國,對於源自歐洲的公共廣電制度和理想深有了解,在這次的《公媒法》草案中也可看出她上任兩年多來的努力。但願文化部這次的修法努力能夠得到行政院和立法院的支持,讓台灣公共媒體有機會踏上朝向華人BBC發展的漫長征途。更多信傳媒文章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fjfgjkfgjf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